《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在后续课程和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基础理论,掌握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技能。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将来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使学生掌握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差配合的术语和定义。
2、让学生熟悉有关公差配合标准的基本内容和具有对机械零件设计有关公差配合选择应用的能力。
3、让学生熟悉技术测量基础知识,了解主要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 具有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等;后续课程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教材选用:
廖念钊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最新版
2、教学参考书:
重庆大学等校合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中国计量出版社,2012年6月;
李柱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六、课程进度表
周
次
|
教学主题
|
要点与重点
|
要求
|
学时
|
1
|
绪论
|
主要介绍互换性与公差的基本概念、意义、分类和应用;零件几何量的误差与公差;
|
熟悉互换性与公差的基本概念
|
2
|
1
-2
|
圆柱结合的互换性
|
本章主要介绍孔、轴的配合标准及其选用。
|
能正确选择孔、轴的公差与配合的(公差与配合选择的原则、基准制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配合种类的选择等)。
|
6
|
3
|
测量技术基础
|
本章主要介绍测量基本知识及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
熟悉:
1) 长度测量基本知识;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分类;
2) 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基本知识;
3) 等精度测量及其数据处理。
|
4
|
4-5
|
形状位置公差及检测
|
本章主要介绍形位公差标准及其应用,形位误差的检测。
|
熟悉:
1)形状位置误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形位公差的项目、符号及定义。
3)形位公差的种类、符号及标注。
4)形状误差和公差。
5)位置误差和公差。
6)形位公差原则。
7)形位误差的检测。
|
6
|
5
|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
本章主要介绍表面粗糙度代号、标准、标注及其测量。
|
熟悉:
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零件的表面质量、表面粗糙度与形状误差和表面波度的区别、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功能的影响。
2)表面粗糙度基本术语。
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4)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
2
|
6
|
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
本章主要介绍滚动轴承精度、内外径的公差带特点、滚动轴承轴和壳体孔的配合及其选用。
|
熟悉:
1)滚动轴承的精度。
2)滚动轴承内、外径的公差带及其特点。
3)滚动轴承与轴和壳体孔的配合及选用。
4)滚动轴承与配合件在图样中的标注。
|
4
|
7
|
螺纹、圆锥结合的差配合及检测
|
本章主要介绍普通螺纹的公差配合及圆锥结合的公差配合及其检测。
|
熟悉:
)螺纹的公差配合与检测(普通螺纹的基本几何参数;螺纹结合的公差配合及检测;螺纹公差标准;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螺纹的测量)。
2)圆锥结合的公差配合及检测。
|
4
|
8-9
|
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
|
本章主要介绍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标注及其检测。
|
熟悉:
1)齿轮传动精度。
2)齿轮与齿轮副的公(误)差项目。
3)齿轮与齿轮副误差的检验项目。
4)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标准。5)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的标注。6)渐开线圆柱齿轮的检测。
|
4
|
10
|
实验
|
1)长度(内、外尺寸)尺寸测量。
2)表面粗糙度测量。
|
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
2
|
11-12
|
实验
|
3)形状位置误差测量。
4)锥度测量。
|
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
4
|
13
|
实验
|
5)普通螺纹参数的测量。
6)渐开线圆柱齿轮几何参数的测量。
|
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
2
|
|
实验具体时间可调整
|
|
|
|
小计
|
|
|
|
40
|
七、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方法是决定施教效果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能力的形成是通过本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来实现,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外练习和考核。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执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勤字当头,善于思考,知难而上。由于课程内容的前后关联性较强,故从学习一开始就要弄清每个知识点,不留学习死角。就学习方法而言,及时的预习、复习、做题是至关重要的。
巧用教育资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可从图书馆借阅有关的辅学材料,扩展学习内容;可登录众多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精品课程网站,浏览感兴趣的素材;可参观生产实习中心,培育工程意识。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对于化解学习难度、顺利掌握本课程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学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内容时,要求学生阅读重庆大学等校合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中国计量出版社)等教学参考书。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根据教学规律测算,掌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内外应花费的时间比大致为1:1.5~1:2 。具体地,每周课内3-4学时,课外约为4~6学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作业、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上课要求:专心听讲,可不做笔记。
答疑讨论:课内视情况定;课外安排在课前、课后。
作业安排:原则上,每置章布置作业一次(包括概念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不少于20题)。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学校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评教活动。评教是每位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积极参与,认真回答调查问卷,客观公正地评价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评教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
|
权重
|
到堂情况
|
迟到、早退、旷课、课堂纪律、学习态度、效果
|
20%
|
课堂讨论
|
完成作业
|
次数、质量,是否按时,是否抄袭
|
10%
|
实 验
|
单元测试
|
--
|
|
期末考核
|
卷面成绩
|
70%
|
考试方式
|
开卷□ 闭卷■ 课程论文□ 实操□
|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田君 日期: 2015年 9月 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