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之抑郁症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更新时间:2014/07/13 01:40:29 访问量:  

病因和发病机理:
  1.心理和社会因素.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可询问出作为诱因的精神因素。如事业受挫、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夫妻争吵,夫妻离异后被动的一方;意外伤残和患严重的躯体疾病等。使患者担心、焦虑,以至产生抑郁、苦闷、沮丧。
  2.性格特点. 本病发生与其性格也有关系,患者多为不开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精力不足、悲观敏感和依赖性较强者。正常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意外打击后产生压抑、焦虑情绪也很多见,但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抑郁症状较重,持续时间长久。
 临床表现:
  1.心理异常:患者常诉说心情不畅、消沉、沮丧,看事物如墨镜般灰暗。即使在风景美丽的环境中,也毫无欣赏的心情甚至感到枯燥乏味。对工作无信心,无兴趣、无热情,对未来悲观失望,常感精神不振或疲乏有时感到生活非常寂寞和孤独无趣,部分病人有轻生的念头。患者的抑郁症状很少发展到严重程度,但抑郁情绪随时间、地点和心境不同而有所改变,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2. 躯体症状:病人自述头痛、背痛、四肢痛等症状。但查不出疼痛的原因。也有患者尽管感到胸闷、心慌、胃空、腹泻等,但无相应脏器的损害改变。也可表现为失眠,但无早醒。
  3. 病程及预后 绝大多数病程较长但预后良好;若病情反复且有显著抑郁人格者病情迁延,预后较差。
专家提示:
  抑郁性神经症通常由心理事件引起,在疾病初期患者对事件常耿耿于怀,故此治疗时要设法改变患者对事件的错误想法。病后患者伴忧郁情绪有众多不合理观念,如觉得不如人、自身无价值、成为他人的负担、无前途等。对这些观念需进行矫正,通常采用认知纠正技术。同时患者存在精神与体力的不足与疲劳感,可以通过喊叫等发泄方式振奋其精神及体能。药物协助提高情绪对治疗大有好处。抑郁性神经症经过系统的认知结合药物等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
病因: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在机体各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具有相当高的耐受性,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引起神经衰弱或衰竭。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虽然产生了疲劳,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后就可以恢复,但是,强烈紧张状态的神经活动,一旦超越耐受极限,就可能产生神经衰弱。
发病机理:
  神经衰弱主要是各种原因造成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的弱化。因为内抑制过程在人类种族的发展和个体发生上兴奋过程发生的晚,因而是比较脆弱的,在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甚至失调或伴有其他有害因素时(如;躯体其他疾病),它不仅容易受到损害,而且常常最先受到损害,表现为兴奋过程相对亢进即神经衰弱的早期阶段。此时,病人的自制能力减低,一些平时能够控制不该流露出的情绪及情感反应会失控表现出来,如;易激惹、不稳定。兴奋性释放增加了神经细胞能量的消耗,而且,使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规律紊乱。另外,由于内抑制过程的减弱,又使神经细胞恢复能力减低,造成神经细胞能量减少和衰竭性增高。所以,临床上病人易兴奋,衰竭的也就快。
症状体症
  1.易兴奋、易激惹。 2.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 3.头痛、部位不固定。 4.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多恶梦。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心动过速、出汗、厌食、便秘、腹泻、月经失调、早泄。 6.继发性疑病观念。
诊断依据
  1.存在导致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2.具有易感素质或性格特点。 3.临床症状以易兴奋,脑力易疲乏,头痛,睡眠障碍,继发焦虑等。 4.病程至少3个月,具有反复波动或迁延的特点,病情每次波动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5.全面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精神检查或其他必要的各项检查,确能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早期精神病者。
治疗原则
  1.心理疗法为主。 2.辅以药物治疗。 3.辅以物理或其他疗法。
疗效评价
  1.近愈: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消失,自觉良好;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和生活。 2.好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基本消失;能从事脑力和体力活动。 3.未愈: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基本无变化。
专家提示
  神经衰弱有被过滥诊断的倾向,因此神经衰弱满天飞,而实际上是极少的。当一些患者被戴上神经衰弱而久治不愈时,需考虑有否将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等误诊为神经衰弱之可能。因为象焦虑性神经症及抑郁性神经症同样具有神经衰弱的某些症状如失眠、疲劳、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等。神经衰弱一般采用中西医药综合性治疗,以镇静安神及解释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治疗时使患者获得充分休息,是治愈的最重要要素。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